記者從1月21日市人大常委會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泰安市志愿服務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于2021年12月29日經泰安市第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于2022年1月21日經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批準,將于2022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是自2015年我市獲得地方立法權以來,出臺的第十部地方性法規。
志愿服務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市委宣傳部副縣級干部李靜說,截至目前,我市注冊志愿者115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例達21%;注冊志愿服務組織1.3萬個,發布志愿服務項目2.8萬個;首創的“菜單式”志愿服務模式在全國推廣,“泰安小美”志愿服務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稐l例》的頒布,為進一步維護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組織合法權益、弘揚志愿服務精神、普及志愿服務文化、促進我市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市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常委會法工委主任劉鳳芝介紹,在立法過程中,市人大常委會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充分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立法專班多次深入縣市區、社區街道、志愿服務組織調研座談,召開座談會、論證會,征求基層單位、人大代表和志愿服務組織、志愿者代表的意見,并到基層立法聯系點召開條例修改論證會,面對面聽取群眾意見。在制度設計上,條例注重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力求立得住、行得通。
劉鳳芝介紹,《條例》不分章節,共三十四條,堅持問題導向,著力營造全社會尊重志愿者的氛圍,更加精準地滿足基層群眾的志愿服務需求。對我市志愿服務活動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了法治思路和法治辦法。
《條例》進一步明確了志愿服務工作管理體制。強化黨委、政府對志愿服務工作的統一領導和組織保障,明確了志愿服務工作應當堅持黨的領導、政府推動、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將志愿服務事業發展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以確保志愿服務的公益性、無償性有所保障;明確了民政部門的行政管理職責,對各級人民政府的孵化培育機制作了細化;明確了應當將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納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提高青少年的志愿服務意識。并將每年3月5日當周確定為我市的志愿服務宣傳周。
《條例》全面規范和明確了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的權利義務,規定了志愿者有權獲得從事志愿服務的信息以及必要的物質條件、安全保障和相關的教育培訓。志愿服務組織應當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衛生防護條件,并根據自身經濟狀況和志愿服務活動需要,提供交通、食宿、通信等保障。規定志愿者應當具備與其所從事的志愿服務活動相適應的民事行為能力。禁止組織未成年人參加搶險救災等可能發生人身危險的志愿服務活動。突出志愿服務重點,明確鼓勵和引導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組織積極參與扶貧、濟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殘、救災、助醫以及社區服務、應急救援、社會公益活動等領域的志愿服務,優先為老年人、殘疾人、未成年人以及其他有特殊困難的社會群體和個人提供志愿服務。健全管理機制、提升服務水平,為志愿服務事業健康發展提供法治保障。
為全面保障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組織的合法權益,有效激發公眾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積極性,《條例》對調研中反映較為強烈的人身、財產方面的保險問題予以回應,規定了鼓勵保險機構與志愿服務組織合作,適當增加與志愿服務相關的保險項目、提供購買優惠以及大型社會公益活動的舉辦者應當為志愿者購買保險的條款。就志愿服務發展基金、突發事件應急救援的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等內容作了進一步完善。同時,明確了關于本市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組織的,到省外、境外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組織的獎勵、優待權益保障的規定,強化了志愿服務回饋的正向激勵作用,推動全市各界共同促進我市志愿服務事業向善、向新、向好發展。
法規的生命力在于實施,市民政局局長劉兆泉在會上表示,各級民政部門將以《條例》實施為契機,加強志愿服務組織培育,做好志愿服務組織登記管理工作,指導志愿服務組織做好志愿服務記錄和證明出具工作,加強對相關違法行為的查處,推進志愿服務組織健康發展。引導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聯動開展,提升志愿服務專業化水平,持續增加志愿服務的有效供給,推動我市志愿服務事業不斷取得新發展、開創新局面。